一.学科专业简介
化学学科设于1959年,是我校最早设立的学科之一,现为江西省重点学科。经过近60年的建设,已发展成为办学层次和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一级学科,现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及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四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化学学科所在的化学生物与材料科学学院拥有应用化学系、化学工程系、材料科学系、生物系、江西省质谱科学与仪器重点实验室和分析测试中心等机构。化学学科主要依托应用化学系、江西省质谱科学与仪器重点实验室和分析测试中心开展教学与研究工作,本学科现有专任教师40人,其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教授15人,具有博士学位者31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30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江西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5人,江西省中青年骨干教师6人;近年来,承担科技部重大仪器专项、973计划前期预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防科工局军工项目、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科技落地计划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00余项,总经费5000余万元,获江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二、三等奖5项等荣誉。
二.研究方向
1.无机化学
2.分析化学
3.有机化学
4.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三.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能力的高层次学术型专门人才,以及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具体目标如下:
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遵纪守法,品德良好,遵守学术规范,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2.掌握现代化学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实验技能,具备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
3.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良好的团队精神、科学素养。
4.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
四.课程设置
类别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学期 | 备注 |
一 | 二 | 三 |
学位课程 | 公共基础课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36 | 2 | √ | | | 必修6个学分 |
| 英语(Ⅰ、Ⅱ) | 144 | 4 | √ | √ | |
专业必修课 | 12050101 | 高等无机化学 | 40 | 2 | √ | | | 4门课 8个学分 |
12050102 | 高等有机化学 | 40 | 2 | √ | | |
12050103 | 高等分析化学 | 40 | 2 | √ | | |
12050104 | 现代仪器分析 | 40 | 2 | √ | | |
非学位课程 | 专业选修课 | 12050105 | 化学前沿 | 40 | 2 | | √ | | 学生根据研究方向选修至少10个学分 (5-6门课) |
12050106 | 文献检索与科技写作 | 40 | 2 | √ | | |
12050107 | 现代分离技术 | 40 | 2 | | √ | |
12050108 | 有机结构分析 | 40 | 2 | | √ | |
12050109 | 现代合成化学 | 40 | 2 | | √ | |
12050110 | 结构表征技术 | 40 | 2 | | √ | |
12050111 | 计算化学 | 40 | 2 | | √ | |
12050112 | 高分子研究方法 | 40 | 2 | | √ | |
12050113 | 高分子物理 | 40 | 2 | | √ | |
12050114 | 胶体与界面化学 | 40 | 2 | | √ | |
公共选修课 | | 课程见附录 | | | | | | 至少4学分 |
补修课程 | 针对跨专业录取的研究生,由研究生指导教师指定 | 不计学分 |
必修培养环节 | 教学、科研实践 | | 1 | | | | 任一环节未完成不能申请答辩 至少4个学分 |
文献综述 | | 1 | | √ | |
开题报告 | | 1 | | | √ |
学术活动 | | 1 | | | |
毕业总学分 | 32 |
| | | | | | | | | | | | | | | | |
五.课程简介
(一)高等无机化学
1.课程目标:
本课程结合当今无机化学的新发展从物质的微观结构出发,以物质的凝聚态为主线,对无机化学的前沿领域进行了介绍,以使学生能够对当今无机化学研究领域的最新成就、发展现状有所了解。同时,展示无机化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无机化学各个分支学科之间的相互串连、相互交叉,介绍其与当今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的紧密关系,开拓学生视野。最终为化学专业研究生提供必备的专业知识,为学生从事化学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工业研发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2.课程内容:
(1)群论与分子对称性:介绍群论与分子对称性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无机化合物成键轨道和分子振动光谱的判断方法;
(2)晶体与点阵:介绍点阵的基本概念、晶体结构的基础理论、晶体结构数据的应用及准晶体的基础知识;
(3)无机化合物的制备与表征:介绍常用无机化合物的制备方法与制备理论、分离方法、表征手段及其应用范围;
(4)配位化学:介绍配合物的制备方法及实际应用、超分子化学和分自组装的基本概念;
(5)有机金属化学:介绍金属羰基化合物、金属烷基化合物、π键有机金属化合物、茂夹心配合物、金属卡宾、卡拜配合物合成方法、以及有机金属化合物的成键理论、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
(6)原子簇化合物:介绍硼烷、碳硼烷、金属硼烷、富勒烯、碳纳米管过渡金属簇合物的结构、制备方法、基本性质与应用;
(7)无机固体化学:介绍晶体生长方法、生长理论,关于固体中缺陷的基本知识;
(8)生物无机化学:介绍生命元素的生理功能、酶的结构与生理作用、无机药物的基本药理以及无机化合物在药物造影剂中的应用。
3.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研讨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以讲授、讨论、自学和实验几种方式相结合。
4.考核方式:开卷考试
5.预修课程:《大学无机化学》
6.教材及参考书目:
[1] 郑化桂,倪小敏.2002.高等无机化学.安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 穆劲.2003.高等无机化学.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3] 陈慧兰.2005.高等无机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高等有机化学
1.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力求使学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现代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并能运用有机化学相关理论及典型反应历程去研究有机反应规律,分析反应中的各种现象,判断有机反应的难易及取向等,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有关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技巧和能力,培养学生自我获取、自我更新有机化学知识的素质和能力,为学生从事化学化工方面的研发工作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2.课程内容:
本课程将进一步阐述现代有机化学的主要理论,研究有机分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探讨重要的有机化学反应机理的细节与规律,如反应途径、反应活性中间体与过渡态,各种能量关系、立体化学特征、环境和结构效应对反应的影响等,并结合经常性的文献阅读、参加有关学术讲座,了解有机化学研究的一些前沿与热点;重点讲述有机化学电子理论、立体化学原理以及各类有机反应(如亲电和亲核取代反应、亲电和亲核加成反应、消除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周环反应、自由基和有机光化学反应等)的机理等。
3.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4.考核方式:开卷考试
5.预修课程: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本科生基础课程
6.教材及参考书目:
[1]汪秋安.2007.高等有机化学(第二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魏荣宝.2011.高等有机化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Michael B. Smith, Jerry March.2007.March's Advanced Organic Chemistry: Reactions, Mechanisms and Structure (6th Edition). Wiley-Interscience.
(三)高等分析化学
1.课程目标:
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确定物质在不同状态和演变过程中化学成分、含量和时空分布的量测科学。通过该课程的学习, 培养学生从事分析科学研究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分析科学领域的新原理、新方法与新技术、新装置等的创新意识,掌握从事分析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了解分析科学发展的前沿方向。
2.课程内容:
分析科学的挑战与机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情况、分析科学创新;样品代表性及样品前处理方法与技术、分离富集方法及复杂物质分析、质谱分析、表面、形态与形貌分析、环境与食品中有害物质分析、分析仪器研发与联用技术、核燃料循环过程中的分析方法与技术;分析科学国内资源与实践、SCI、EI基础知识;怎样撰写文献综述、怎样撰写学位论文、怎样撰写科技论文、英文投稿实践等。
3.教学方式:讲授、讨论及实验相结合
4.考核方式:开卷考试
5.预修课程:《分析化学》、《仪器分析》、《工业分析》
6.教材及参考书目:
[1]庄乾坤.2012.分析化学学科前沿与展望.北京:科学出版社.
[2]陈焕文.2015.直接质谱分析原理与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
[3]Richard J.C. Analytical techniques for trace element analysis: an overview.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2005,24(3):266-274.
[4]徐光宪.2004.从外行人的眼里远看21世纪的分析化学.中国科学基金.
(四)现代仪器分析
1.课程目标:
现代仪器分析是化学和应用化学专业的专业课程之一,是测定物质的化学组成、含量、状态和进行科学研究与质量监控的重要手段。本课程着重介绍其中最为常用的方法,着重讨论这些现代常用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分析条件、仪器结构及其应用,并对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仪器分析新技术进行概述;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基本掌握常用仪器分析方法;初步具有应用此类方法解决相应问题的能力,同时强化学生的专业素质,使之具有较广的知识面和较强的选择分析方法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及开展科研工作打好基础。
2.课程内容:
现代仪器分析课程主要包括电化学分析法、色谱分析法、光学分析法、质谱分析法。本课程重点介绍科学研究中最为常用的仪器方法,着重讨论这些现代常用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分析条件、仪器结构及其应用,并介绍这些仪器分析方法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同时,对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仪器分析新技术进行概述,开拓研究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3.教学方式:讲授、讨论及实验相结合
4.考核方式:开卷考试
5.预修课程:《分析化学》
6.教材及参考书目:
[1]方惠群等.2002.仪器分析.北京:科学出版社.
[2]陈培榕,李景虹,邓勃.2006.现代仪器分析.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3]武汉大学.2006.分析化学(第五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五)化学前沿
1.课程目标:
本课程由校内外20位左右具有博士学位并在有关领域取得重要创新成果的教师分专题讲授。通过对相关领域的历史、现状分析及自身开展科学创新的切身体会,把学生引领到化学学科科学研究的前沿,让他们了解我校化学研究领域的特色、优势和发展方向,培养他们从事化学研究的兴趣和创新精神,也为他们科研方向的选择提供帮助。
2.课程内容:
化学科学发展简史;化学的重要贡献;核化学进展;计算化学与分子设计;MOF材料分子设计与性能研究;CaO吸附CO2强化生物质制氢研究进展;新型纳米材料吸附痕量元素的研究进展;催化氧化去除挥发性有机物方法;作用机制以及应用前景;团簇研究中的现代物理化学研究方法;基于等离子体的直接质谱分析;、燃料电池的梦想与现实;放射化学分离;离子液体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研究;石墨烯基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的研究;无机质谱技术在痕量分析领域的应用;微萃取技术在复杂基质样品分离分析中的应用;核燃料化学与新工艺;电池新材料及钍资源化学核化学等。
3.教学方式:讲授(由校内外博士轮流授课)
4.考核方式:读书报告、综述等
5.预修课程:《物理化学》、《有机化学》、《核燃料化学》
6.教材及参考书目:
[1]陈洪渊等.2009.10000个科学难题---化学卷.北京:科学出版.
[2]杜灿屏,麻生明.2012.有机化学前沿与展望.北京:科学出版.
[3]马金石.2012.你身边的化学---化学创作美好生活.北京:科学出版.
[4]Karl T. Burley.2010. PhysicalOrganic Chemistry: New Developments. Nova Sciences Publishers.
(六)文献检索与科技写作
1.课程目标:
了解文献检索的和科技写作的重要性,熟悉文献检索工具和网络学术数据库,特别是熟练使用美国化学会(ACS)爱思唯尔(elsevier)、英国皇家化学会(RSC)、Wiley等数据库。掌握数据处理和文献分析。在此基础上,了解科技论文写作的目的,掌握科技论文的基本格式和写作步骤,注意科技论文表达中存在的问题,培养良好的学术道德和学术习惯。
2.课程内容:
(1)文献检索工具:类型、结构以及使用。
(2)ACS的介绍与使用:讲述ACS使用方法,了解ACS数据库重点学术期刊(JACS、Nano Lett.、Analysis Chem.、JPCC等),分析重点期刊的特点和学术论文科学价值;
(3)Elsevier的介绍与使用:讲述Elsevier的使用方法,鉴赏Elsevier数据库中重要杂志和学术论文;
(4)RSC的介绍与使用:讲述RSC的使用,了解RSC数据库的重点学术期刊(Energy Environ. Sci.、JMC、Nanoscale、Green Chem.等),选择性鉴赏上述期刊学术论文;
(5)Wiley的介绍与使用:讲述Wiley的使用方法,重点介绍Wiley数据库重点期刊(Angew. Chem. Int. Edit.、Adv. Mater. Small等),选择性代表性学术论文并作讲述和分析。
3.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4.考核方式:开卷考试或综述
5.预修课程:《专业英语》
6.教材及参考书目:
[1]夏淑萍,邓珞华.2005.计算机文献检索.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 符绍宏,雷菊霞,邓瑞丰等.2005.因特网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3]赵秀珍.2005.科技论文写作教程.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
[4]顾良军,林东涛,张健译.2013.科技论文写作与发表教程(第七版).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七)现代分离技术
1.课程目标:
现代分离技术集分离、分析为一体,已成为分析化学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等领域必不可少的手段和工具。本课程在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最新分离技术的介绍,使学生在原有仪器分析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现代分离技术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技能的提高,了解分离技术领域的最新发展动向及其趋势,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新型人才,为将来从事科研和其它技术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2.课程内容:
绪论;分离基础;分离过程中的热力学;分离过程中的动力学;分子间相互作用与溶剂特性;溶剂萃取;离子交换与吸附分离法;色谱分离及制备色谱;分子蒸馏与分馏;膜分离;电化学分离;其它分离技术;分析鉴定与分离分析方法的选择等。
3.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4.考核方式:开卷考试或课程论文
5.预修课程:《分析化学》、《现代仪器分析》、《有机化学》
6.教材及参考书目:
[1]丁明玉.2012.现代分离方法与技术(第二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尹芳华.2009.现代分离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3]陈欢林.2013.新型分离技术(第二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八)有机结构分析
1.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合物结构分析的一般程序,掌握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波谱和质谱产生的基本原理;进一步熟悉有机波谱解析的基本理论,加深理解各类化合物的波谱特征,培养学生认识图谱、解析图谱的能力;能够熟练地运用波谱学知识,进行复杂有机分子的结构解析;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程内容:
(1)紫外光谱:基本原理,影响紫外光谱的主要因素,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光谱,紫外光谱的应用;
(2)红外光谱:基本原理,各类化合物的红外光谱,红外光谱的八个重要区段,影响红外吸收峰位的因素,红外光谱的应用,官能团的特征吸收;
(3)核磁共振波谱:基本原理、化学位移、偶合与裂分、谱图的简化、谱图的解释、化学位移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4)质谱:基本原理,进样的方式和离子源的种类,质谱中的离子类型,常见有机化合物的质谱,分子的裂解方式;
(5)四大谱综合解析:掌握四大谱(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质谱)联用解析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基本方法。
3.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4.考核方式:开卷考试或综述
5.预修课程:《有机化学》、《仪器分析》
6.教材及参考书目:
[1]张华.2009.有机结构波谱鉴定.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薛松.2012.有机结构分析(修订版).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3]王鹏,冯金生.2012.有机波谱.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九)现代合成化学
1.课程目标:
合成化学(Chemical synthesis)又称化学合成,是有机化学、无机化学、药物化学、高分子化学、材料化学等学科的基础和核心。本课程主要介绍当今无机合成和有机合成领域的新概念和新方法。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无机、有机合成反应中常见反应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有关反应的规律;掌握各类合成的特点、方法及其适用范围,并能予以正确应用;掌握有机合成单元反应的影响因素及其催化剂的选择;掌握各类有机合成反应的机理及有机合成路线的设计、原理、方法和应用。
2.课程内容:
本课程主要介绍当今无机合成和有机合成领域的新概念和新方法。有机合成部分主要讲授有机合成与路线设计的基本知识、现代有机合成方法、绿色合成化学、仿生合成等;无机合成部分主要讲授高温合成、低温固相合成化学、水热与溶剂热合成、无机材料的高压合成与技术、CVD在无机合成与材料制备中的应用、微波与等离子体下的无机合成;配位化合物的合成化学;簇合物的合成化学;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化学;多孔材料的合成化学;陶瓷材料的制备化学;无机膜的制备化学;合成晶体等。
3.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4.考核方式:开卷考试或课程论文
5.预修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
6.教材及参考书目:
[1]吴毓林,麻生明,戴立信.2005.现代有机合成化学进展.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薛永强,张蓉.2007.现代有机合成方法与技术(第二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3]纪顺俊,史达清.2014.现代有机合成新技术(第二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4]张克立,孙聚堂,袁良杰,冯传启.2012.无机合成化学(第二版).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十)结构表征技术
1.课程目标:
了解X射线的起源和衍射理论;学习掌握晶体学的基本知识,如客观对称性与点群,晶体的定向与晶系、微观对称性与空间群等,观察并熟悉晶体各种基本特征和并掌握其培养方法;学习了解X-射线单晶衍射仪和粉末衍射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而掌握该仪器的操作方法;学习SHELXTL软件,掌握晶体结构分析过程。掌握热重,TEM,SEM,IR,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核磁共振波谱仪等仪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方法。
2.课程内容:
X射线衍射的发展简介和衍射理论;晶体学的基础知识;晶体的特征和培养方法;X-射线单晶衍射仪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晶体结构的分析过程;热重分析仪的工作原理;热重分析的影响因素;透射电镜技术;扫描电镜技术;核磁共振波谱仪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3.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4.考核方式:课程论文或综述
5.预修课程:
6.教材及参考书目:
[1]陈小明.2011.单晶结构分析原理与实践.北京:科学出版社.
[2]周公度.1999.晶体和准晶体的衍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3]刘粤惠.2003.X射线衍射分析原理于应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4]马礼敦.2004.近代X射线多晶体衍射.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十一)计算化学
1.课程目标:
计算化学是一门以分子模拟为工具实现各种核心化学问题的计算,架起理论化学和实验化学之间桥梁的学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计算化学的产生和发展,熟悉分子模拟和量子化学计算,掌握ChemBioDraw、ChemBio3D、Gaussian09、GaussView5.0等常用化学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技巧,具备从事科学研究的化学图文设计能力和初步的模拟计算能力,为学生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和开展科研工作提供十分必要的知识储备。
2.课程内容:
计算机与化学的关系,计算化学的发展;分子模拟与量化计算简介;常用化学软件简介;ChemBioDraw化学生物绘图工具的使用方法、结构查询、结构与性质计算;ChemBio3D结构模型构建、修改、显示与输出的方法和技巧;ChemBio3D中量子化学接口软件(MOPAC、Gaussian等)在分子模拟计算中的应用;Gaussian09程序输入文件的编制、计算作业的运行、计算结果的查看; Gaussian09程序的基本使用技巧和应用实例;GaussView5.0程序创建、设置、运行与观察Gaussian09输入/输出文件。
3.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4.考核方式:课程论文或综述
5.预修课程:《高等数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等本科生基础课程》
6.教材及参考书目:
[1]刘江燕,武书彬.2009.化学图文设计与分子模拟计算(第一版).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陈敏伯.2009.计算化学:从理论化学到分子模拟.北京:科学出版社.
[3]里沃斯(Errol G.Lewars).2012.计算化学:分子和量子力学理论及应用导论(原著第2版)(英文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十二)高分子研究方法
1.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主要掌握各种分析方法的原理,仪器的构造及原理,分析结果的解释。实验课主要掌握常见仪器操作,实际结果分析、着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常见材料显微结构的感性认识;掌握各种聚合物材料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注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2.课程内容:
(1)X射线衍射分析技术:X射线基础,X射线的发展历史,滤波原理,X射线衍射在聚合物分析中的应用;
(2)电子显微镜分析技术:电子光学基础,电子衍射,扫描电镜结构,透射电镜结构,扫描电镜样品制备,透射电镜样品制备;
(3)热分析技术:热分析方法发展历史,热重分析技术原理、差热分析技术原理和差示扫描量热法原理,分析技术在聚合物中的应用;
(4)红外光谱分析:基本原理,各类化合物的红外光谱,红外光谱的八个重要区段,影响红外吸收峰位的因素,红外光谱的应用,官能团的特征吸收;
(6)聚合物力学性能:聚合物动态力学性能,聚合物静态力学性能,影响聚合物动态力学性能的因素,聚合物流变性能测试方法。
3.教学方式:讲授
4.考核方式:开卷考试
5.预修课程:《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
6.教材及参考书目:
[1]张美珍.2005.聚合物研究方法.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曾幸荣.2007.高分子近代测试分析技术.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3]周玉编.2005.材料分析方法.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4]杜希文,原续波.2006.材料分析方法.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十三)高分子物理
1.课程目标:
高分子物理是研究高分子结构与性能的科学,本课程主要通过对高分子多层次结构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从分子运动的角度深入理解高分子材料性能与结构的内在联系及基本规律,掌握影响高分子材料性能的主要因素以及各级结构的调控方法,深刻认识高分子具有一系列独特性能的原因,拓展学生认识材料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的广度和深度;能够掌握和应用高分子材料结构与性能所涉及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今后从事高分子材料研究、设计、改性、加工以及工艺开发等遇到的问题。
2.课程内容:
本课程从分子运动出发,阐述高分子的性能与结构间的关系。主要内容包括:高分子科学与物理概论;高分子各级结构,包括近程结构、远程结构和聚集态结构以及各级结构的表征方法;高分子溶液的热力学性质和相平衡,溶液中高分子的形态及链模型;分子运动特点及理论;高弹性的特点、热力学方程与状态方程;粘弹性现象、力学模型,高聚物的松弛转变及其分子机理;固体高聚物的断裂力学;高聚物的粘流态加工。
3.教学方式:讲授、课堂讨论与自学相结合
4.考核方式:开卷考试或课程论文
5.预修课程:《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物理化学》
6.教材及参考书目:
[1]何曼君,陈维孝等.2007.高分子物理(第三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柯扬船,何平笙.2006.高分子物理教程.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十四)胶体与界面化学
1.课程目标:
认识到胶体和界面系统都是属于介观现象,即介于宏观和微观之间,其大小在纳米尺寸,是现代科学发展的方向和重点。介观分散系统和界面系统具有纳米效应和表面效应。这些性质在化学工业和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掌握胶体的分类,胶体的电性质,光性质,表面张力和表面吉布斯自由能,弯曲液面附加压力,毛细管现象,掌握表面吸附过程,吸附理论和吸附模型,及其在物质分离富集,表面催化反应,膜材料,表面活性剂以及凝胶色谱等方面的应用。
2.课程内容:
要求熟悉胶体与界面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公式,尤其是:(1)胶体特征尺寸的意义以及由此带来的动力学、渗透压、界面电现象、溶液光散射、溶液流变学、体系稳定性等特性;(2)界面含义以及特征现象产生的原因和研究意义,各类界面的特征及相关界面吸附和界面改性的特点;(3)根据胶体尺寸和界面的特征在该领域引入的主要研究方法,如光学探针、光散射、流变、表面张力等实验研究技术;(4)了解胶体与界面化学在重要技术领域的1-2种应用技术,体会该学科的应用特点。如表面活性剂复配技术、溶胶-凝胶技术、分子聚集体模板技术、溶液流变调节技术等;(5)适当了解胶体与界面化学学科的发展历史和前景。
3.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4.考核方式:开卷考试或综述等
5.预修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
6.教材及参考书目:
[1] 张莉娟.2006.胶体与界面化学.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 沈钟.2011.胶体与表面化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3] P.W. Atkins, 2006.Physical chemistry, London: Oxford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