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科专业简介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具有特定教师职业背景的专业学位,主要培养面向基础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需要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我校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涵盖11个领域,既:教育管理、语文学科教学、数学学科教学、英语学科教学、物理学科教学、化学学科教学、思政学科教学、生物学科教学、音乐学科教学、体育学科教学、美术学科教学。该学科点已有近40年的高等师范教育办学历史,现设有汉语言文学、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音乐、体育、学前教育9个师范类本科专业,学校还拥有1个省级基础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学科点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职教师135人,其中教授60人,副教授55人,中级20人,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为85.2%,具有博士学位45人,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位的比例为80%。近五年来,该学科点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0 多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项,省级科研项目150多项,省级教学改革研究课题60多项,发表各类教学研究和科研论文千余篇,其中SCI、EI、CSSCI检索论文近600篇,出版专著教材70多部,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和科研成果奖近70项。目前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师范教育学科专业体系,汇聚了一支熟悉基础教育的学科梯队,积累了丰富的教师教育办学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的成果,建立了大批稳固的教育实习实训基地,为抚州基础教育输送了数以万计的高质量教育人才,学校已成为抚州及周边地区基础教育师资培训、学术交流、改革咨询、信息汇集与资源共享的中心,为打造抚州基础教育品牌作出了重大贡献,获得了政府、社会与教育行业的广泛肯定与认同。
二.研究方向
6. 学科教学(化学)
8. 学科教学(生物)
三.培养目标
培养有志于从事基础教育事业,具有系统的现代教育理论和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强的创新意识与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掌握基础教育教学规律,了解基础教育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能独立从事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四.课程设置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坚持“知、行、研合一”的研究生培养理念,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三个平台为通识教育平台、专业知识平台、实践技能平台,每个平台设置若干课程模块。课程学习采用学分制,总学分不低于36学分。
(一)课程设置一(教育管理)
类 别 | 课程编号 | 课 程 名 称 | 学时 | 学分 | 学期 | 备注 |
一 | 二 | 三 |
学位课程 | 公共基础课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36 | 2 | √ | | | 必修6个学分 |
| 英语(Ⅰ、Ⅱ) | 108 | 3 | √ | √ | |
专业必修课 | | 课程与教学论 | 40 | 2 | √ | | | 4门课 必修8个学分 |
| 教育学原理 | 40 | 2 | √ | | |
| 教育测量与评价 | 40 | 2 | √ | | |
| 教育管理学 | 40 | 2 | √ | | |
非学位课程 | 专业选修课 | |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 40 | 2 | | √ | | 原则上提供不超过10门课程供学生选择 学生根据研究方向选修至少10个学分 (5-6门课) (学制为2年的6个学分) |
|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 40 | 2 | | √ | |
| 教师专业发展专题 | 40 | 2 | | √ | |
| 基础教育改革专题 | 40 | 2 | | √ | |
|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 40 | 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公共选修课 | | 素质教育课(第二外国语60学时2学分;科研技能类、人文素养类课程为20学时1学分;体育30学时1学分)和跨学科选修课(30学时1学分) | | | | | | 至少4学分 |
补修课程 | 针对跨专业录取的研究生,由研究生指导教师指定 | 不计学分 |
必修培养环节 | 教育见习、实习、研习 | | 7 | | | | 任一环节未完成将不能申请答辩 至少8个学分 |
文献综述 | | 1 | | | |
开题报告 | | 1 | | | |
毕业总学分 | 36(学制为2年的法律(法学)研究生学分要求为32) |
课程简介一:
(一)课程与教学论
1.课程目标:了解课程与教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与方法,形成对本学科的整体认识并尝试应用课程与教学的理论解释课程与教学的原理、问题与现象;了解有关课程的基本理论,并能够运用这些理论深入理解课程现象;能够有效地参与、改善课程现状;了解教学的基本理论,为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与效率服务。
2.课程内容:课程的内涵、课程目标、课程标准、课程结构、课程资源、课程实施、课程管理、课程评价、课程改革的趋势;中外教学论的发展历史、教学理论、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艺术、师生关系。
3.教学方式:讲授与讨论
4.考核方式:撰写读书报告
5.预修课程:教育学原理
6.教材及参考书目:
[1]黄甫全主编.2006.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人民教育出版社.
[2]裴娣娜.2008.现代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3]钟启泉.2003.现代课程论(新版).上海教育出版社.
[4](美)大卫•G.阿姆斯特朗.2007.当代课程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5](美)泰勒著,罗康,张阅译.2008.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6](美)乔治.2007.课程分析(第三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二)教育学原理
1.课程目标: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探讨教育学中最基本、最一般的问题,是帮助研究生构建教育的理性思维,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研究奠基性的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构建完整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构建科学的教育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理论探究能力,获得具备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的教育观点、教育理念和理性的教育思维。
2.课程内容:本课程按教育学一般原理、教育过程原理等部分,针对研究生的不同情况(如教育专业本科毕业与非教育专业本科毕业),分两个层次进行教学:一是教育学比较研究。选读3—4本教育学教材或专著,掌握各书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逻辑结构及特点、长处、缺陷,了解教育学理论发展的动向,形成自己的教育观点及教育学知识框架,提出有待研究的问题;二是教育学专题研究。在上述学习的同时,选定专题,广泛阅读资料,密切联系实际,写出一定见解的文章,争取达到公开发表水平。前一层次兼有补课性质,后一层次为学位课程。
3.教学方式:讲授与讨论
4.考核方式:提交课程论文
5.预修课程:普通教育学
6.教材及参考书目:
[1]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编写.2002.教育学基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王道俊.1998.教育学原理.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3]柳海民.2011.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胡德海.2006.教育学原理.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
[5]傅维利.2004.教育问题案例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三)教育管理学
1.课程目标:通过教育管理理论、实践过程的系统学习与案例的研讨,使学生掌握和理解教育管理的理论与知识,熟悉教育与学校管理过程与方法,结合教育运行、改革、发展的实际,有效提升教育管理的实践能力。
2.课程内容:本课程从宏观与微观交融的视角,综合研讨现代教育行政和学校管理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包括教育管理学的发展动态与趋势、教育体制制度与机制、教育管理组织机构、教育决策、教育计划、教育督导、教育人事管理、教育财务管理、学校资产管理、教育质量管理、课程与教学管理等领域的核心与热点问题。
3.教学方式:讲授与讨论
4.考核形式:课程论文
5.预修课程:教育学原理
6.教材及参考书目:
[1]陈孝彬.2008.教育管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吴志宏.2000.新编教育管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杨颖秀.2003.教育管理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4]萧宗六.2001学校管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四)教育测量与评价
1.课程目标: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学科发展,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掌握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技能,能对各类基础教育进行科学的测量与评价,为研究生从事教育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2.课程内容:教育测量与评价概述、教育测量的质量指标、教育测验的编制与实施、教育评价方案的编制与实施、教育评价的基本方法、教育测量结果的整理、转换与组合、教育评价心理及其调控、各类基础教育测评以及现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发展趋势等。
3.教学方式:重视研究性教学,采用系统讲授、专题讨论、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4.考核方式:考试。结合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及期末笔试等综合评定成绩。
5.预修课程:教育学、教育心理学
6.教材与参考书目:
[1]黄光扬.2002.教育测量与评价.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赵世诚.1992.教育测量与评价.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3]胡中锋.2008.教育测量与评价.广东: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4]刘新平等.2003.教育统计与测评导论.北京: 科学出版社.
[5]马云鹏.2009.数学教育评价.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五)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1.课程目标: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得教育硕士掌握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掌握青少年认知发展的特点、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特点、青少年人格发展的特点、青少年道德发展的特点、青少年自我发展的特点、青少年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家庭与学校对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及其教育等,增进教育硕士对于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成长的理解,形成基本的教育理念,使得教育硕士懂得教育就是要促进学生的发展与成长,为教育硕士将来能够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奠定基础。
2.课程内容:(1)青少年的认知发展与教学。皮亚杰与维果斯基有关青少年认知发展的理论、青少年认知能力如感知、记忆、思维能力发展的基本特点,青少年认知发展的特点对教育教学的意义。(2)青少年的情绪情感发展与教育。青少年亲密感的发展、青少年的情绪困扰及其克服、青少年的情感素质的培养等。(3)青少年自我形成与发展。青少年的自我意识、自我同一性、自我概念、自尊等方面的发展变化,以及如何根据青少年自我发展的特点开展教育工作等。(4)青少年同伴关系与教育。(5)青少年的学习特点与教学。青少年学习一般特点、青少年的学习方式、青少年学习与成才的关系等。(6)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与教育。青少年中一些较为常见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如网络成瘾、反社会行为以及抑郁等心理问题。
3.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讨论与课外实践调查相结合
4.考核方式:实践调查报告
5.预修课程: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
6.教材及参考书目:
[1]范翠英,孙晓军.2013.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王振宏.2012.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司继伟.2014.青少年心理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4]张文新.2012.青少年发展心理学.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六)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1.课程目标:本课程是用科学的方法探讨教育教学领域内的各种关系、现象,并揭示其规律,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益的应用性学科,是一门为解决教育问题、探讨教育未知、创建教育理论提供基本思路与方法的工具性学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研究生了解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与环节,掌握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熟悉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与规范,形成研究意识和方法意识,培养研究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思维方法,提高研究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更新研究观念,拓宽研究视野,为从事教育教学研究打下基础。
2.课程内容:⑴教育研究的性质和特征。⑵教育研究的设计:教育研究设计的主要内容,具体操作的步骤,选择研究课题的方法;提出研究假设、下操作定义;研究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设计的要求和方法。⑶抽样设计:抽样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运用具体的抽样方法进行抽样,选择研究对象。⑷文献检索: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常用的文献检索工具和参考工具书。⑸实验研究:实验研究的基本特点、分类和一般过程;实验变量的选择和控制;实验的效度;实验的配组方法和实验设计的基本模式。(6)调查研究:调查研究的基本特点、类型、过程;调查的具体方法及在实践中运用。(7)统计分析方法:统计分析的基本概念;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8)研究论文的撰写与评价。
3.教学方式:讲授、练习、案例教学、合作探究式学习相结合
4.考核方式:撰写读书报告
5.预修课程:教育学原理、普通心理学
6.教材及参考书目:
[1]维尔斯曼(美).袁振国译.1997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叶澜.1990.教育研究及其方法.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3]裴娣娜.1994.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4]吴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观念与方法分析.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
[5]郑金洲.2000.教育研究方法.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
(七)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1.课程目标:(1)了解班主任与班级管理工作科学理论,形成现代班级管理观念;正确认识班主任地位与作用、职责与任务和角色定位,把握班主任素质要求。(2)明确班级组织的概念、功能和基本结构,正确认识班级组织在教育教学中地位与作用,在不断的实践中摸索出班级管理工作具体、生动及各种行之有效的规律和方法,解决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3)明确班级建设与管理的主体、目标、任务和策略,掌握班级建设与管理的要素与要求,了解各级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网络与班级活动、班级管理与学生权利,提高班级管理能力,树立热爱教育事业并献身于班主任工作的信念。
2.课程内容:本课程探讨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的一般内容与实践方法。主要介绍教师如何才能树立明确的班主任意识,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班级管理能力;如何营造民主、和谐、健康的班级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和学生双主体作用,建设优良班集体;如何在复杂条件下处理好班级各种问题,搞好班级管理工作。围绕班主任与班级管理工作的基本要点,内容包括班级组织的认识、班主任的角色、职责与素养;班级日常管理工作;班级文化、班集体建设、班干部培养、班级活动设计及管理;班级学生集体的管理;班级学生个体的管理;突发事件处理技能;教育激励技能;交往沟通技能。3.教学方式:师生互动式教学,讲授与讨论并举,充分利用案例分析、脑力激荡、情景演练、短片播放、图片展示等形式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4.考核方式:本课程采用理论考核和实训考核相结合的方法,着重考核检验学生对班主任工作及课堂管理的策划和组织实施能力,实训考核部分在期末考试试卷案例分析中设计、部分在平时课堂案例分析讨论中进行。评分标准:理论成绩=期末成绩*60%+平时成绩*40%(平时成绩=出勤+课堂实训成绩)
5.预修课程:教育学原理、教育管理学、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6.教材及参考书目:
[1]刘岩,王萍.2013.班主任与班级管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邱淑慧.2011.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技能.暨南大学出版社.
[3]葛明荣,王晓静.2010.班主任工作艺术.科学出版社.
[4]谌启标.2007.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福建教育出版社.
(八)教师专业发展专题
1、课程目标: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如何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教育硕士专业发展的关键,教师专业化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和潮流。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旨在促进教师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逐步发展成专家型教师,成为不可替代的专业化技能人才,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经济待遇、社会地位和专业声望以及由此形成的职业吸引力。
2、课程内容: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教师专业的相关理论;教师专业发展标准研究;教师专业发展规划研究;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研究;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研究;新课程理念与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课堂教学与教师专业发展;学科教学与教师专业发展。
3、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与研讨式教学相结合,学生研究性自主学习与课堂、课后答疑相结合。
4、考核方式:考查。依据课堂研讨、课程论文相结合的方式,考查成绩采用百分制。
5、预修课程: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
6、教材及参考书目:
[1]余文森,连榕.2007..教师专业发展.福建教育出版社.
[2]朱旭东.2011.京师教师教育论丛--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王卫东.2010.若干理论的阐释与辨析/教师专业发展探新.暨南大学出版社.
[4]李静.2013.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探索书系:教师专业成长叙事.暨南大学出版社.
课程设置六(学科教学·化学)
类 别 | 课程编号 | 课 程 名 称 | 学时 | 学分 | 学期 | 备注 |
一 | 二 | 三 |
学位课程 | 公共基础课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36 | 2 | √ | | | 必修6个学分 |
| 英语(Ⅰ、Ⅱ) | 108 | 3 | √ | √ | |
专业必修课 | | 课程与教学论 | 40 | 2 | √ | | | 4门课 必修8个学分 |
| 教育学原理 | 40 | 2 | √ | | |
| 化学教学论 | 40 | 2 | √ | | |
| 化学学习论 | 40 | 2 | √ | | |
非学位课程 | 专业选修课 | |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 40 | 2 | | √ | | 原则上提供不超过10门课程供学生选择 学生根据研究方向选修至少10个学分 (5-6门课) (学制为2年的6个学分) |
|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 40 | 2 | | √ | |
| 基础教育改革专题 | 40 | 2 | | √ | |
| 化学实验教学论 | 40 | 2 | | √ | |
| 化学教育测量与评价 | 40 | 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公共选修课 | | 素质教育课(第二外国语60学时2学分;科研技能类、人文素养类课程为20学时1学分;体育30学时1学分)和跨学科选修课(30学时1学分) | | | | | | 至少4学分 |
补修课程 | 针对跨专业录取的研究生,由研究生指导教师指定 | 不计学分 |
必修培养环节 | 教育见习、实习、研习 | | 7 | | | | 任一环节未完成将不能申请答辩 至少8个学分 |
文献综述 | | 1 | | | |
开题报告 | | 1 | | | |
毕业总学分 | 36(学制为2年的法律(法学)研究生学分要求为32) |
课程简介六:
(一)化学教学论
1.课程目标:是为了改进和完善化学教育专业硕士生的知识结构,使其进一步形成正确的化学教学思想和化学教学观念,具备较强的教学、教育科研能力,成为有市场竞争能力有持续发展潜质的优秀化学教师。学校教育是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活动,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和塑造人的重任。因此教师不仅是一种职业也是一种专业,性质与医生、律师确工程师相类似,教师必须经过专门的培训,化学教学论正是这样一门对有一定化学专业知识的学生进行化学教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训的课程。
2.课程内容:化学教学论是化学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化学教学理论、研究化学教学规律、训练化学教学技能的一门学科,是培养化学教学与教学研究能力和化学教师情意,由化学教育专业学生走向合格中学化学教师的一门必修课程。化学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中学化学教学,课程内容包括化学课程的编制与变革;化学教材设计及内容建构;化学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化学教学技能、化学实验及实验教学研究、化学探究式教学,以及化学学习策略及其实施;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的整合;化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3.教学方式:讲授
4.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5.预修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
6.教材及参考书目:
[1]刘知新.2010.化学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文庆城.2009.现代化学教学论.北京:科学出版社.
[3]王后雄.2009.新理念化学教学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二)化学学习论
1.课程目标:化学化工是现代和未来社会科学技术支柱之一,化学学习活动是现代化学教学活动的归宿。为了让学生懂得如何学习化学,为了搞好化学教与学、向未来社会公民普及必要的化学知识和培养社会需要的化学化工人才,作为中学化学教师,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了解一些典型的学习理论及其主要观点;认识到什么是学习,知道中学生化学学习的基本特点;了解化学学习的不同类型,学会分析化学学习活动;了解化学学习方法,知道各种化学学习方法的基本特征;知道什么是问题解决,了解化学学习中问题解决的策略;能根据化学学习目标选择化学学习活动和设计化学学习方法。
2.课程内容:化学学习论从化学学习系统与学习原理的高度探究化学学习过程、模式和方法,对化学学习能力与学习机制进行剖析,探索深入开展学科心理研究的某些基础课题。本课程内容包括从学习角度对化学学习对象——化学学科的研究;对化学学习系统的研究;对化学学习条件和化学学习准备的研究;对化学学习目标的研究;对化学学习过程的研究;对化学学习方法的研究;化学学习策略;化学学习能力;化学学习的内在动力和稳定系统;化学学习的测量和评价;化学学习的影响因素和化学学习指导。
3.教学方式:讲授
4.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5.预修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
6.教材及参考书目:
(1)吴俊明等.2007.化学学习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熊士荣.2010.新课程化学探究学习论.北京:科学出版社.
(三)化学实验教学论
1.课程目标: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检验化学科学知识真理性的标准;是化学教学中学生获取化学经验知识和检验化学知识的重要媒体和手段,是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化学实验在化学科学发展和化学教学中的极端重要性已被人们所共识。化学实验教学论是高校化学教育专业学生必须要学习的一门重要课程,该课程目标是为培养化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验教学能力、实验技能综合训练及实验研究能力,让学生在理论认识上把化学实验放在适当的高度,在化学教学实践中更加自觉地运用化学实验进行教学。
2.课程内容:化学教学论实验课程是为满足国内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对中学化学教育师资的新要求而设。本课程结合当前化学教育专业学生实际和化学新课程标准对化学教师的要求以及中学化学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尝试应用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以更快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师范专业学生化学教学素质。本课内容包括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引论;中学化学实验仪器的革新与功能;中学化学典型教学实验研究;中学化学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研究;中学化学综合实践活动实验研究。本课程的重点是培养化学教育专业学生进行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和实验研究及实验创新的基本技能,培养他们指导中学生开展化学实践活动的教学研究能力。
3.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4.考核方式:开卷考试
5.预修课程: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
6.教材及参考书目:
[1]马建峰.2006.化学实验教学论.北京:科学出版社.
[2]刘一兵等.2013.化学实验教学论.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3]刘文明等.2008.化学教学论实验.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四)化学教育测量与评价
1.课程目标:教育测量与评价是当今世界教育科学研究的三大领域之一。化学教育测量与评价是根据化学教育的目的和标准,通过系统的调查、比较和收集资料,运用教育测量的原理和方法,对化学教育活动及效果进行质和量的描述或价值判断的过程。化学教育专业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了解化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化学教育测量的理论基础及其内容和要求;掌握化学试题设计与编制、化学试卷设计与编制、化学教育测量质量的评价的方法。了解中学化学题型解题研究、国际中学化学竞赛特点,国际化学高考测评改革等。
2.课程内容:化学教育测量与评价课程以新的教育理论和新的课程理论为指导,系统地介绍了化学教育测量的基本原理、方法及其在化学教育领域的应用。本课程内容包括化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化学教育测量的理论基础;化学教育测量的内容及要求;化学试题设计与编制;化学试卷设计与编制;化学教育测量质量的评价;中学化学题型解题研究;国际中学化学竞赛特点评述;国际化学高考测评改革。
3.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4.考核方式:开卷考试
5.预修课程:化学教学论、化学学习论
6.教材及参考书目:
[1]王后雄等.2013.化学教育测量与评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周青等.2011.化学教育测量与评价.北京:科学出版社.
[3]刘知新等.1999.化学教育测量与评价.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课程设置八(学科教学·生物)
类别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学期 | 备注 |
一 | 二 | 三 |
学位课程 | 公共基础课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36 | 2 | √ | | | 必修6个学分 |
| 英语(Ⅰ、Ⅱ) | 108 | 3 | √ | √ | |
专业必修课 | | 课程与教学论 | | | √ | | | 2门课程 必修4个学分 |
| 教育学原理 | 40 | 2 | √ | | |
| 生物课程与教材分析 | 40 | 2 | √ | | |
| 生物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 40 | 2 | √ | | |
非学位课程 | 专业选修课 | | 生物教育测量与评价 | 40 | 2 | | √ | | 2门课程 选修4个学分 |
| 现代生物学发展前沿专题 | 40 | 2 | | √ | |
|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 40 | 2 | | √ | |
|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 40 | 2 | | √ | |
| 基础教育改革专题 | 40 | 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公共选修课 | | 素质教育课(第二外国语60学时2学分;科研技能类、人文素养类课程为20学时1学分;体育30学时1学分)和跨学科选修课(30学时1学分) | | | | | | 至少4学分 |
补修课程 | 针对跨专业录取的研究生,由研究生指导教师指定 | 不计学分 |
必修培养环节 | 教育见习、实习、研习 | | 7 | | | | 任一环节未完成将不能申请答辩 至少8个学分 |
文献综述 | | 1 | | | |
开题报告 | | 1 | | | |
毕业总学分 | 36(学制为2年的法律(法学)研究生学分要求为32) |
课程简介八:
(一)生物课程与教材分析
1.课程目标:本课程将课程与教学论等教育教学原理与具体的生物课程相结合,对生物学课程与教材进行具体的分析,使研究生树立先进的生物教育理念,掌握生物课程与教材的发展和改革的历史,教材分析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对中学生物课程与教材的分析,使研究生掌握中学生物课程体系、教育目标、知识结构等方面的特点及内容深广度,贯彻好大纲精神,并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设计以应对课程实施中的问题。
2.课程内容:内容主要包括:我国生物学课程的发展;我国生物学教学大纲的改革;我国生物学教材的改革与创新;教材分析的基本原理;教材选择及教材整体分析;各类版本中学课标生物学教材整体与局部分析等。
3.教学方式:集中面授、案例学习、分组学习与集中交流、讨论
4.考核方式:考试
5.预修课程: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普通生物学
6.教材及参考书目:
[1]崔鸿,张秀红,余潇.2012.中学生物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科学出版社.
[2]郑晓蕙.2003.生物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
[3]陆建身.2001.生物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胡继飞,郑晓蕙.2002.生物学教育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5]施良方,崔允漷.2001.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6]张小勇,赵广宇,夏茂林.2012.中学生物新课程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科学出版社.
(二)生物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1.课程目标:教学设计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依据课程内容主题、学生特征和环境条件,运用教与学的原理,为学生策划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的过程,即教学设计是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为了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而设计的解决教与学问题的一套系统化程序。通过本课程的理论学习与案例分析,使研究生了解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况和理论知识,熟悉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掌握并熟练应用生物教学设计的基本书写格式。
2.课程内容:教学内容包括:教学设计概论;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教学目标的制定及案例分析;教学分析(包括课标与教材分析、学生与学习环境分析)及其案例;教学策略设计及案例分析;教学过程设计及案例分析;学习评价设计及案例分析;教学反思及其案例分析。
3.教学方式:集中面授、案例学习、分组与集中交流讨论、模拟教学等方式
4.考核方式:考试
5.预修课程:生物课程与教材分析、课程与教学论、普通生物学
6.教材及参考书目:
[1]张小勇,赵广宇,夏茂林.2012.中学生物新课程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科学出版社.
[2]崔鸿.2012.中学生物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科学出版社.
[3]崔鸿,郑晓蕙.2011.新理念生物学教学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4]余自强.2006.生物课程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5]生物课程标准研制组.2001.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三)生物教育测量与评价
1.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掌握基础教育统计的知识,并能通过实例操作掌握统计工具在科学教育中的应用,掌握教育测量学的基本理论,了解多种评价方式及教育统计方法在考试评价中的应用,掌握生物试题的编制方法以及对试卷的分析等等。
2.课程内容:主要内容包括:中学生物学教育测量学的基本理论、中学生物学试题的编制方法、如何对试题和试卷进行分析、中学生物学教学评价的概念、对生物学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学习心理活动进行评价的程序和方法等,并对历年生物学高考试题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价。本课程分为教育统计、计算机在统计中的运用和统计应用,以及科学教育评价等三个部分。
3.教学方式:集中面授、案例学习、分组学习与集中交流、讨论
4.考核方式:考查
5.预修课程: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普通生物学
6.教材及参考书目:
[1]杨晓明.2004.SPSS在教育统计中的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
[2]黄光扬.2005.新课程与学生学习评价.福建教育出版社.
[3]刘心平,刘存侠.2003.教育统计与测评导论.科学出版社.
[4]王孝玲.2001.教育统计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5]陈玉琨.1998.教育评价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6]顶伯衡,郑春和.2001.生物学教育测量与评价.广西教育出版社.
(四)现代生物学发展前沿专题
1.课程目标:在科技迅猛发展的21世纪,生命科学代表着自然科学的前沿,正在成为发展最快、应用最广、潜力最大、竞争最激烈的领域之一,生物技术产业也已成为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之一。本课程采用专题的形式进行授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现代生命科学发展的特点,重点理解现代生命科学中的分子生物学、免疫生物学、神经生物学、发育生物学,以及环境生物学等方面研究的最新进展,突出反映了现代生命科学中一些理论、观念、学术思想的更新,帮助读者拓展视野,了解现代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及趋势。
2.课程内容:本课程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让学生对现代生命科学发展热点及研究前沿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与把握。主要内容涉及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四大体系组成的生物技术,如基因克隆、人类基因组计划、生物芯片开发、蛋白质组计划、生物材料、 “生命伦理”、现代病原生物学、人体营养与保健、转基因技术及转基因生物和食品、生态环境问题生物修复技术等方面的内容。
3.教学方式:集中面授、分组学习与集中交流、讨论
4.考核方式:考查
5.预修课程:普通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基因工程等
6.教材及参考书目:
[1]张自立,彭永康.2007.现代生命科学进展(第2版).科学出版社.
[2]Scince,nature,cell 等各大生物学科相关国际期刊杂志.
[3]朱玉贤等.2014年9月现代分子生物学(第四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4]翟中和,王喜忠,丁明孝.2011年6月细胞生物学(第4版).高等教育出版社.